精神醫學部
細腰美人--神經性厭食
細腰美人--神經性厭食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劉秋平
神經性厭食症近年來有日漸增多的趨勢,自從木匠合唱團內主要成員 ? 小妹,因患此症死亡後,此症及有關的飲食障礙更引起廣泛的注意和研究。我國近年經濟繁榮,物質生活優裕,一般人已在擔心營養過剩,各種減肥的方法及其宣傳,早在社會上蔓延開來,如年輕婦女的節食、運動、藥物和各種減肥器具等。事實上,神經性厭食症個案報告的病例也在增加中。本文在這對此病症做一介紹,盻能引起引大家的重視,及早研究發展預防的措施,並提醒人們早期接受診斷和治療的必要。
神經性厭食是一種容易讓人發生興趣的疾病,事實上患這種病的多為明麗動人且聰明的年輕婦女,她們執著於飲食的節制,且近乎妄想般的堅持自己的看法,她們深怕增加體重,且以追求完美的態度來處理他們的烹飪和食物。近幾年來,有許多的文章對它的症狀盡情地描述,也有著許多假設和研究來探討它的病因,它算是精神疾病中較少見的一種。在西元一九八0年以前在台灣發生的個案只有少數,但此後逐年有增加的趨勢,現在已經常可以碰到這類的病人,而它的病程卻使臨床醫師戒懼,因為有許多無法痊癒以致病死。
在西元一六八九年,洛洽繆登首先對神經性厭食症做詳細的描述,他稱之為「由悲哀和焦慮所造成的神經萎縮」。經兩百年後,在西元一八七四年才由威簾戈爾提出「神經性厭食」這個名稱。此病發年齡通常在青春期以前,雖然它的範圍可以從青春期前至三十多歲。以女性為主,約占百分之九十五,十二至十八歲是高危險年齡群,在二百五十位女性中即有一位可能發生此疾病。它的主要症狀依美國精神科學會所擬診斷標準條例如下:
- 對胖深懷恐懼,此現象即使在體重減輕時也不會消失。
- 對身體的形象的感受扭曲,例如即使人已瘦骨如柴,但仍宣稱「感覺自己太胖了」。
- 體重減輕至少在原體重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
- 拒絕維持以年齡和身高所得之體重正常範圍最低值。
- 沒有已知的身體疾病可解釋其體重的減輕。
近年來,對神經性厭食症病因學探討的著作有很多,但學者們理論雖多,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持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是致病主因,認為罹病者多為已開發國家上層社會中十幾歲女孩,她們生活在重視身材的西方社會,所謂身材好常常便是意味著身材「瘦」,因此如何節食以維護瘦身材對她們有著無比的誘惑,且也是一種沈重的壓力。而另一種證明便是社會上某些特殊的職業者,如演藝舞蹈女郎和運動家等,他們因工作的關係被迫嚴格控制她們的體型,使她們得病的機率也較多。有的持精神動力學理論,他們認為其實神經性厭食症患者是在為爭取自重和自我認同而掙扎,簡單的說,他們感到自己只不過是父母財產的一部分,因此他們要藉著疾病來脫離此種角色,且達到控制自己的目的。另有持心身發展理論,這些學者認為恐懼成長,不願背負成人的責任是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特徵,具體的說,在青春期發育階段,藉著身心兩方面的退化,來逃避成人的責任,甚至藉著體重的減輕,又可重溫孩童時期的經驗。有的持原發性下視丘功能異常理論,由於有些神經性厭食症的患者,在體重減輕以前便出現停經,而在體重回升以後,停經卻仍持續一段時間,而停經則為下視丘功能異常的一種現象,同時有幾篇文章報告的神經性厭食症的患者,後來發現其症狀與下視丘所長腫瘤有關,且下視丘在傳統上被認為是調節飲食的中樞。
神經性厭食症的病程差距很大,經過治療效果亦有顯著不同,一般研究顯示,在追蹤四年後,其死亡率在百分之五至二十之間。神經性厭食症的初步治療目標在恢復患者的營養狀況,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營養不良所造成的副作用,如瘦弱、失水和電解質不平衡等可能引發死亡。由於目前對神經性厭食症的確定病因尚欠瞭解,因此許多的治療方法被提出來,如行為治療、精神藥物治療、個人和家庭心理治療和電氣痙攣治療等,但其療效仍須進一步來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