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部
父子之戰--談孩子的認同
父子之戰--談孩子的認同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師 詹美玉
過三歲的維維常和爸爸有小爭執,他不喜歡爸爸叫媽媽“老婆”,也不喜歡爸爸和媽媽坐得太近,更不能交頭接耳說話。他就像糾察隊一般,監視著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有時爸爸被他弄煩了,兩父子就會翻臉吵架。
維維對媽媽很好,吃東西就會想到媽媽有沒有吃,會將東西留給媽媽,還會說??“老婆吃個蛋吧” 、“老婆累不累,我幫你按摩”、“老婆我會保護妳…”、“老婆我愛妳…”、“老婆……”。有一回,維維問媽媽怎麼有珍珠項鍊,媽媽說:是我親愛的老公送的。維維馬上拉下臉說:不可以這麼說,妳要說是我送的,我才是老公。維維和爸爸為了美女媽媽的爭奪戰,時而激烈時而和緩。
快四歲時,維維和爸爸一起出國自助旅行。一路上兩人互相照顧,以往的“互不相容”似乎煙消雲散。維維覺得爸爸好厲害,會說外國話,而且不會走丟。爸爸也覺得維維沒有想像中的‘拗 ',而且是個可以聽你說心事的人。父子倆手牽手在昏黑的路上找著旅館,那種相依為命的感覺,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今年暑假,爸爸帶著維維、媽媽和同事去露營。維維看到爸爸架帳篷、砍柴、生火,還會教他釣魚,高興得跳來跳去;他還跑去教其他小朋友如何抓蝦,儼然他是一位老手。晚上大家圍著炭火烤肉,維維以很崇拜眼神看著爸爸說:爸爸,我長大要像你一樣。
現在,維維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他也會跑過來抱著爸媽,告訴他們,他有多愛爸爸和媽媽。
維維和一般的孩子一樣,都是在發展過程當中,學到許多父母相似的態度與行為模式,這就是小孩向其父母認同。認同的概念來自心理分析,它包括孩子對其他個人或群體的特點、想法、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的學樣,是一種潛意識過程。
佛洛伊德認為,三 、四歲時為性蕾期(phallic stage),心理性的興趣和快樂的基本地帶由肛門部位轉移至生殖器部位,小孩子被男生、女生之間的生理差異,以及成人和小孩之間的差異所吸引,他們對嬰兒來自何處及成人的性行動感到好奇。三到六歲的男孩會有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即男孩將母親做為他們帶有性聯想的愛和情感的對象,因此會為了母親的愛與情感,和父親產生競爭。小男孩在潛意識裡希望取代父親的位置,但是他又明白父親的力量,於是陷入衝突的情緒??對父親的真摯感情,因敵意、競爭和恐懼而降低。同時他注意到小女孩沒有陰莖,所以他懷疑自己將會有何種遭遇,加上對父母親的感覺令他感到有罪惡感,於是他擔心自己會被父親閹割,這便是所謂的閹割情結(castration complex)。因為恐懼使他壓抑了對母親的性尋求,停止和父親競爭的企圖,並開始認同父親。在小女孩身上也有類似情形,稱為戀父情結??小女孩喜歡父親、害怕母親,於是壓抑自己這些感受,最後還是認同與自己同性別的母親。
社會學習理論則視認同為觀察和模仿的結果,最典型的楷模便是父母。孩子通常會從幾個不同的楷模選取各個特點,他們選取的基準是看對方的力量有多大, 或有多關懷 、愛護他們。透過認同作用,孩子逐漸相信他們具有和楷模相同的特點。因此當認同的對象有愛心、又有能力時,孩子將會快樂又自豪;當對象有所欠缺時, 孩子可能會覺得不快樂、沒有安全感。
認同是兒童早期最重要的人格發展之一,它會影響孩子對性別角色的看法、配合,以及行為方式。父母親在面對認同時期的孩子,要有耐心去處理其內心的衝突,例如對同性父母的愛恨、競爭的罪惡感。不是孩子變得很拗,也不是他們故意和你做對,而是他們不知如何處理自己的衝突情緒,也不會適切表達。多花點時間和孩子相處,一起從事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可以觀察、模仿父母的特點,父母亦可了解孩子目前的情緒、能力,給予適當的幫忙和鼓勵。孩子許多的態度、想法、價值觀和行為,都是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的。不良的親子關係及缺席的父母,可能使孩子無法有正確的認同,對其往後的性別角色及人格發展會有不好的影響。良好的親子及家庭關係,孩子能有觀察、學習的對象及機會,在日後的社會中,對自身的角色是正向且有信心的。
現代父母忙於工作,將孩子交給褓姆或托育機構,而緊湊、忙碌的生活使得夫妻及家庭關係緊張,也許孩子的性別不會有多大問題, 但對性別角色的認同 、看法也許有困擾。與其在青少年時期發現其認同問題,不如在其發展過程中多用點心,讓孩子有個良好的認同環境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