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部
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
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林承儒
大眾所熟知的失智症症狀是「認知」症狀,包括反覆問同樣的事、重複做同樣的活動、隨講隨忘記、一直講過去、找不到回家的路、講話卡卡的、要講什麼講不出來…等記憶、空間感、語言的「認知」症狀。然而引起家屬精疲力竭的主因,是精神症狀、激躁行為、脫序舉止、被動淡漠、憂鬱、緊張、睡眠問題、與飲食食慾變化等「精神行為」症狀,不是「認知」症狀。失智患者家人會把失智患者帶到精神科就醫,最大的照顧負擔及困擾就是「精神行為症狀」。
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會發生在什麼時候?
精神行為症狀可在失智症病程中任何時間發生,並非僅出現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如中、重度失智症患者,其實在輕度失智症患者也會出現。甚至有研究指出,精神行為症狀在失智患者確診前三年就可能出現 (Jost & Grossberg, 1996)。
常見的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有哪些呢?
根據黃正平醫師編著的第二版臨床老年精神醫學,精神行為症狀分為四大症狀:
-
- 精神病症狀,包括妄想、幻覺、錯認。
- 行為症狀,包括攻擊、重覆、迷路、日夜顛倒、漫遊、貪食、病態收集、不恰當的性行為。
- 有無譫妄或日落症候群。
- 情緒症狀。包括憂鬱、焦慮、淡漠。
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導致什麼問題?
-
- 家屬照顧病患最主要的負荷來源。
- 對老年病患的虐待。
- 使病患及家屬生活品質下降。
- 提早送病患到慢性安養院。
- 增加照顧的費用。(Cummings, 2003; Coen et al, 1997; O’Brien & Caro, 2001)
- 加速認知功能退化。
- 預後變差。
- 加重日常生活功能障礙。(Stem et al, 1987; Lyketsos et al, 1997)
失智症行為精神症狀之治療(Wiener et al, 2001; 黃正平, 2006):
-
- 認知訓練、適時轉移注意力、提供熟悉環境、規律生活作息等非藥物治療為首選,主要用於輕度症狀病人。
- 中重度則需藥物治療:依醫囑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抗焦慮藥物以及治療失智症藥物等,請依醫師指示服用。
居家照護注意事項(IPA, 1998; Hirono, 2000; 黃正平, 2006):
-
- 提供一個熟悉而穩定的環境。
- 維持一個很固定且有結構性的日常生活作息。
- 加強認知訓練,儘量鼓勵病人發揮其尚未退化的功能。
- 訓練主要照顧者之照顧技巧:不要直接和病人對質、指正、批評或衝突;運用順勢轉移注意力到病人喜愛的事物或利用懷舊方式跳開當時情境。
- 安排並鼓勵參加有趣的活動,如看愉快回憶相片、聽懷舊老歌等。
- 矯正視力、聽力。
- 適度運動,若患者有睡眠障礙則白天避免小睡,可增加紓緩的身體活動。
- 對於日落症候群合併日夜顛倒,則可以用光線治療,早、晚各一次,症狀可獲得改善。
- 要關心注意主要照顧者的身心健康情況。
- 必要時與醫護人員學習病人居家照護的知識及技能,以便提供病人居家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