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健康就是沒有病痛?事實上這種觀念並不完整,也太狹隘。
- 沒有病痛只是健康領域當中的一環。
-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為「身體、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完滿狀態」,這個定義一直被用來解釋健康
-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又加上一項內容改為「健康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皆需健全」。
(二) 影響健康的因素
- 個人生活型態佔50%:生活型態指的是個人之生活型態及相關之事項,當然包括了生活習性、飲食習慣、攸關健康之行為、以及有無穩 定之婚姻、家庭生活或社會生活等。唯有個人的生活型態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 個人生物性佔20%:生物性乃指身體內在之生理結構功能等生物學因素,包括繁複之先天遺傳基因或體質等本然既定之內含
- 生活環境佔20%:環境性乃指身體所處之內外環境及由環境影響所及(致)之因素,如物理自然環境、生活活動環境、健康衛生環境、 社會人文環境等
- 醫療照護體系不健全佔10%:醫療保健或健康照護乃指由攸關個人是否能執行良好的醫療保健照護而言,進一步亦可以涉及國家社會之 醫療保健政策、制度
「健康是個人的基本權利」,所以在二十一世紀的健康觀,如何尋求出健康的生活型態來防止慢性病以成為最佳預防之道是個人所需努力之處。
(三) 良好的生活型態:生活型態是影響健康的隱形殺手!
1. 飲食方面:五大標準,儘量配合可促進健康。
- 吃的時間:定時、定量是吃得健康的基本條件
- 吃的順序:順序上儘量以粗糙的食物先吃例如:水果、蔬菜、五穀飯、再吃不易消化的魚、肉蛋白類
- 吃的組合:一天所需的食物必須吃到的以35樣為最好,樣式愈多愈好,重質不重量,過去很少吃的食物現在開始學習吃,過去常吃的食 物現在儘量吃少些。
- 吃的速度:吃是一種享受而非義務,細嚼慢嚥是對食物的尊重,細嚼可吃出菜根香,幫助食物在腸道的消化
- 吃的量:早餐吃的像國王,午餐吃的像王子,晚餐吃的像乞丐
2. 排泄方面:養成固定的時間及習慣。
- 排汗:運動在早上才正確,且要定時、定量,一週四次快走30分鐘就夠
- 排氣
- 排尿
- 排便
3. 作息的習慣養成
4. 持續的運動
5. 適當的休閒
6. 不斷的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沒有學到老沒資格活到老。
學習是一種心態,擁有學習擁有謙卑自然會產生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