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東網on.cc |
記者 |
包克明 |
日期 |
104年5月6日 |
版面 |
|
標題 |
心房震顫開車險撞橋墩 遠距照護找病因 |
現年61歲的李醫師,3年多前開始偶有出現心跳快速、呼吸不順等不適症狀,某天獨自開車行經台北橋時,突覺心跳異常加速,差點昏厥撞上橋墩,生死一線間。1年多前心跳異常情況再次發作,就醫時心電圖檢查卻顯示一切正常。經接受馬偕醫院「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確診是罹患心房震顫,穩定服用藥物,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
馬偕醫院副院長施壽全指出,心房顫動屬於心臟節律異常中最常見的疾病,也是最主要發生中風的心臟疾病,平均百人中就有1人罹患心房震顫,隨直著年齡增加,罹病比例越高。但因多數早期患者可能1年內僅發作2、3次,在治療與照護上容易被忽視卻因易突然發作潛藏極度的風險。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崇烈指出,臨床上,心房震顫發作時除造成患者心悸、胸悶、頭昏等不適,更可能導致心臟衰竭,過去診斷此類型患者的困難點在於大多數無法在早期或即時診斷出病因,以利早期介入治療。
洪崇烈強調,透過馬偕醫院「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可以讓心房顫動防治大有進展,甚至較一般連續24小時霍特心電圖更能成功找出偶發型心房顫動病人,有效進行早期治療。李醫師經4個月追蹤即確診,有的患者甚至可以追蹤達9個月確診。
洪崇烈表示,目前馬偕醫院遠距暨居家照護中心自2013年啟用「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迄今已服務超過600位個案,近5成患者得以察覺心律異常,更有1成個案成功確診,並接受早期治療。此一醫療模式已是2015年全球醫界普遍接受的一種醫療照護模式。
(http://tw.on.cc/tw/bkn/cnt/news/20150506/bkntw-20150506115113036-0506_04011_001.html)
媒體 |
蘋果即時 |
記者 |
陳威廷 |
日期 |
104年5月6日 |
版面 |
|
標題 |
馬偕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 快診心房震顫 |
心房震顫是心臟節律異常最常見的疾病,平均每百人就有一人有患心房震顫,此疾也最易導致中風,但震顫未發生,則無法查出病因。馬偕紀念醫院開發「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有偶發性心悸患者可隨身攜帶心電圖機,心悸時即可紀錄心跳變化並上傳,有利早期診斷出心房震顫震並治療。
一位61歲的李姓家醫科醫師3年前有次在台北橋上開車,突然發生心悸,持續10秒後結束。他說,當時是他首度感受到自己的心跳,但不以為意,之後一年內發生兩次,才到醫院測心電圖,但結果正常,直到接受馬偕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4個月後診斷出是心房震顫。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說,心房顫震是偶發性疾病,發作時間短暫,發作間隔時間長,只有心悸發生當下才能抓到訊號,發作時會覺得心跳「碰、碰、碰、碰」很激烈,甚至會有「第一次感覺到心臟在跳」的感受。
他說,診斷心房震顫的難處在於偶發性,發病時間短,即使接受連續24小時霍特心電圖,只要未發病,就找不出問題。找出病因後,即可用藥控制心律,或以抗凝血劑預防中風。
他表示,心房震顫可能導致心臟內血栓,有3%至8%機率引發中風;平日發作,也可能妨害工作,若發生在開車時,更影響行車安全。
洪崇烈表示,有2至3成75歲以上民眾可能罹患此疾,是45歲以下民眾的4倍,有高血壓、糖尿病及中風病史的人是高危險群,經常喝茶、咖啡、酒與抽菸的民眾也要格外注意。洪崇烈說,心電圖遠距照護健保未給付,接受監測每次1個月,須自費3000元。
李姓患者示範使用隨身型心電圖機。
李姓患者示範使用隨身型心電圖機。
洪崇烈。陳威廷攝
媒體 |
優活健康網 |
記者 |
張瓊之 |
日期 |
104年5月6日 |
版面 |
|
標題 |
遠距監控心電圖 快速揪出心房震顫 |
身體健康即時監控,隨時傳數據,就算遠距也能找出病因!日前,一名61歲的李先生,自三年前起就開始出現偶發性心跳快速、呼吸不順等症狀,且有次更在開車途中發作,差點昏過去,撞上台北橋,但他卻不以為意,直到一年多前發生兩次才就醫檢查,只是,心電圖檢查顯示正常,後來,在醫師的建議接受了四個月的心電圖遠距監測系統,才發現他罹患了心房震顫。
75歲以上的老人 盛行率為45歲以下四倍。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洪崇烈醫師表示,心房震顫屬於心臟節律異常中最常見的疾病,也是主要發生中風的心臟疾病,平均百人中就有1人罹患心房震顫,且隨著年齡增加,罹病比例愈高,特別是75歲以上的老年人,盛行率約為45歲以下的四倍。心房震顫除了會造成病人心悸、胸悶、頭昏等不適外,還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腦中風等多項併發症,只是,過去診療此類型病人的困難點,多在於無法早期或即時判斷病因,以利早期介入治療。
遠距傳輸心電圖 利於即早發現心房震顫
至於在治療方面,只要未發病就找不出病因,所以,提醒有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病史,以及經常喝茶、咖啡、酒與抽菸者,需多加留意,只要出現不適應盡速就醫檢查,或利用遠距傳輸心電圖資訊,只要醫護團隊監測異常資訊,就會主動關心及協助判斷病人目前身體狀況,以利於早期找出問題、降低憾事發生,一旦找出病因後,即可服用藥物來控制心率,或抗凝血藥來預防中風。
媒體 |
聯合報 |
記者 |
陳雨鑫 |
日期 |
104年5月7日 |
版面 |
|
標題 |
心電圖遠距監控 揪出隱性心房震顫 |
61歲李先生在3年前開始出現心跳加快、呼吸不順等症狀,還曾在開車途中差點昏厥,但就醫都找不出問題,一年前再次因為身體不適急診就醫,經門診轉介接受馬偕醫院「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才發現是陣發性的心房震顫。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表示,心房震顫是最常見且較為嚴重的心律不整問題,最常見的症狀像心悸、胸悶、頭暈、呼吸不規律或是過度換氣等,心房震顫分為「陣發性」及「持續性」,由於陣發性屬於「隱性疾病」,許多研究都相信陣發性心房震顫的患者多於持續性。
心房震顫好發的年齡在70歲以上,盛行率約10%到20%,男女的發病機率都差不多,但發病成因不同,女性因為平均年齡較長,由於年紀增長好發心房震顫的風險較高,男性則是心血管風險高的族群,連帶有心房震顫問題的狀況也高,造成心房震顫的原因,除了遺傳,還有三高、飲食身活習慣不佳、曾有心臟衰竭、中風病史的患者,均為高危險群。
洪崇烈表示,李先生每次發病後就診都查不出原因,曾接受過24小時心電圖檢測也沒發現病因,主要是陣發性的心房震顫發作時間短,再次發作可能相隔3到5個月,時常延誤就醫,導致心房震顫發作的狀況愈來愈嚴重,很多狀況是發生中風時,才確認是心房震顫造成的。
李先生表示,為了揪出病因,接受馬偕的「心電圖遠距照顧服務」,只要感到不舒服,馬上運用隨身型的心電圖機,機器同步會連結到馬偕護理中心,由資深護理師評斷指數是否有異常,最後只裝了4個月,就確認是陣發性心房震顫,接受投藥治療。馬偕醫院從前年開始啟用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至今已服務超過600位個案,近5成因此察覺心律異常的問題。
61歲李先生接受馬偕醫院「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發現了陣發性的心房震顫。 圖/馬偕醫院提供
媒體 |
Nownews |
記者 |
陳鈞凱 |
日期 |
104年5月6日 |
版面 |
|
標題 |
心悸、悶喘 遠距上傳心電圖揪「心病」 |
▲馬偕醫院利用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成功發現不少心房震顫病人,接受早期治療。(圖/馬偕醫院提供)
不時心悸、胸悶,心房震顫恐會要命!61歲的李先生,3年前開始,感覺偶爾出現心跳快速、呼吸不順等症狀,甚至一次開車經過台北橋時發作,差點昏過去,前往急診就醫,心電圖檢查卻顯示一切正常,直到接受馬偕醫院的「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一有症狀立即上傳心電圖,才確診罹患心房震顫(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震顫是最常見的心臟節律異常疾病,也是最容易引發中風的心臟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平均百人就有1人罹患心房震顫,且隨著年齡增加,罹病比例愈高。
收治病人的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表示,心房震顫除了會造成心悸、胸悶、頭昏等不適症狀,更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腦中風等多項嚴重併發症,不過,過去診療十分困難,關鍵就礙於無法早期、即時判斷病因。
馬偕醫院遠距暨居家照護服務中心的「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則可補不足,只要病人發覺心悸、胸悶、呼吸短促或頭昏時,只要即刻運用隨身型心電圖機上傳心電圖,資深護理人員會馬上監測異常數值並致電關心,提供所需的護理指導,安排提早回診追蹤、調整用藥等。
洪崇烈說,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讓心房震顫防治大有進展,甚至較一般連續24小時霍特心電圖更能成功找出偶發型心房震顫病人,有利早期介入治療,院內2013年啟用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迄今,服務超過6百人,其中近5成得以察覺心律異常,更有1成的個案成功確診為心房震顫。
媒體 |
人間福報 |
記者 |
|
日期 |
104年5月7日 |
版面 |
|
標題 |
心房震顫作怪 遠距照護揪出 |
六十一歲李姓男子,三年前出現心跳加快、呼吸不順等症狀,曾在開車途中差點昏厥,就醫都找不出問題,一年前身體不適急診就醫,門診轉介接受馬偕醫院「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發現是陣發性的心房震顫。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崇烈表示,心房震顫是較嚴重的心律不整問題,最常見的症狀像心悸、胸悶、頭暈、呼吸不規律或是過度換氣等,心房震顫分為「陣發性」及「持續性」,由於陣發性屬於「隱性疾病」,許多研究都相信陣發性心房震顫的患者多屬持續性。
心房震顫好發在七十歲以上,盛行率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男女發病機率差不多,發病成因不同,女性因為平均年齡較長,因為年紀增長好發心房震顫的風險較高,男性則是心血管風險高的族群,連帶有心房震顫問題的狀況也高,造成心房震顫的原因,除遺傳,還有三高、飲食身活習慣不佳、曾有心臟衰竭、中風病史的患者。
李男表示,為揪出病因,接受馬偕「心電圖遠距照顧服務」,只要不舒服,馬上運用隨身型的心電圖機,同步連結到馬偕護理中心,由資深護理師評斷指數是否有異常,只裝了四個月,就確認是陣發性心房震顫,投藥治療。馬偕醫院前年開始啟用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已服務超過六百位個案,近五成察覺心律異常。
媒體 |
自由時報 |
記者 |
吳欣恬 |
日期 |
104年5月7日 |
版面 |
|
標題 |
遠距監控心電圖 揪出心房震顫 |
上:(圖1) 下:(圖2)
61歲的李先生(見圖1)3年前開始出現心跳快速、呼吸不順等不適症狀,更曾在開車途經台北橋時發作,差點昏厥,但就醫檢查卻顯示一切正常。
一年多前,他接受馬偕醫院的「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4個月後確診罹患心房震顫,穩定服藥後,症狀獲得控制,如今仍持續接受服務。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崇烈表示,心房震顫多為偶發,患者就醫時常症狀已消失,不易診斷。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有助於早期發現心房震顫、早期治療,避免後續心臟內血栓或中風的發生。
昨天李先生示範以雙手大拇指放在「可攜帶式心電圖監視器」上量測,每次30秒。資料回傳至遠距照護中心後,護理師會依據心跳速率和波形判斷正常與否(見圖2),若察覺有不正常的情況會致電詢問患者,是否有胸悶胸痛或其他不適,盡速安排就醫。
媒體 |
中國時報 |
記者 |
廖珮妤 |
日期 |
104年5月6日 |
版面 |
|
標題 |
心電圖遠距照護 協助早期心房震顫診斷 |
李先生曾有不明心悸、呼吸困難,經過心電圖遠距照顧服務,隨時自我監測,才確診心房震顫,穩定控制病情。(廖珮妤攝)
61歲李先生3年前開始出現心悸、呼吸不順等症狀,還曾開車到一半差點昏倒,但每次就醫檢查,心電圖都正常,讓他相當困惑。4個月前他到馬偕醫院,接受「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以攜帶型心電圖機,隨身紀錄、上傳給醫護人員,終於診斷出「心房震顫」,目前穩定控制。
醫師提醒,心房震顫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早期患者只有偶發性的異常,常在家中不舒服,但就醫卻都無異,難以確診。不過心房震顫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增加中風機率,民眾應多留意。
馬偕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說,透過心電圖遠距照護,患者可隨身攜帶小型心電圖機,有呼吸不順、心悸等症狀的時候,立即拿出和掌上型遊戲機差不多大的心電圖機紀錄,再將資訊傳給醫師,有助病情診斷。
李先生本身是家醫科醫師,一直很注意身體健康,但3年前卻間歇性出現心悸、心臟突然撲通跳的情況,他就醫幾次都檢查不出問題。直到開始接受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才發現心電圖有時候不太正常。
他說,遠距醫療照護,不僅幫助主治醫師做出正確診斷,也讓他早期發現疾病,避免將來中風的風險。
根據統計,心房震顫有3%至8%機率引發中風,75歲以上、吸菸飲酒壓力大者、曾出現心悸胸悶呼吸不順者、有動過心血管手術者都可能是高危險群。
心電圖遠距照護中心護理長魏淑平說,護理人員看到患者的心電圖資料,會協助判斷是否有立即就醫必要。並適時致電做衛教,提醒患者飲食、運動的注意事項。目前這項服務健保未給付,患者若有租用儀器的需求,每監測1個月費用3000元。
媒體 |
健康醫療網 |
記者 |
許碩穎 |
日期 |
104年5月6日 |
版面 |
|
標題 |
遠距監控心電圖 揪出心房震顫防中風 |
台北一名61歲的李先生,三年前開始有心跳快速、呼吸不順等症狀,甚至曾在開車途中時發作,險些昏迷,所幸未發生意外。一年多前再次感到不適而前往急診就醫,但接受心電圖檢查後卻顯示一切正常,遂轉介至馬偕醫院。
經門診轉介,李先生接受遠距居家照護的「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當一有心悸、胸悶、呼吸短促或頭昏等不適時,就可使用隨身型心電圖機上傳心電圖,由護理人員監測異常數值並致電關心,提供所需的護理指導,安排提早回診追蹤、調整用藥等服務。
收治病例的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洪崇烈醫師表示,李先生接受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四個月後,即確診罹患心房震顫。心房震顫是心臟節律異常中最常見的疾病,亦為最主要發生中風的心臟疾病,平均百人中就有一位罹患心房震顫,隨著年齡增加,罹病比例愈高。心房震顫除了造成病人心悸、胸悶、頭昏等不適,更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腦中風等多項併發症。
洪崇烈醫師指出,過去診療此類型病人的困難點大多在於無法早期或即時判斷病因,若能隨時追蹤病人心電圖,就可早期診斷介入治療。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不僅讓容易判別出偶發型心房震顫病人,有效進行早期治療外,對於有上述不適症的病人,可運用隨身型心電圖機上傳心電圖,由護理人員監測異常數值並隨即致電,提供所需的護理指導,安排提早回診追蹤、調整用藥等服務。
媒體 |
台灣新生報 |
記者 |
萬博超 |
日期 |
104年5月7日 |
版面 |
|
標題 |
馬偕醫院發展隨身心電圖雲端監測 |
有些心跳異常,呼吸不順的患者在醫院心電圖檢查正常,此時需要隨身型心電圖機,進行更長時間的監測。61歲的李先生3年前開始偶有心跳快速、呼吸不順等不適,曾在開車途中發作、差點暈厥。一年多前再感到不適而急診,在醫院心電圖檢查卻一切正常。後來症狀發做時使用隨身型心電圖機上傳心電圖才或確診。
收治患者的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洪崇烈醫師表示,經門診轉介,李先生接受馬偕遠距暨居家照護服務中心的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當發覺心悸、胸悶、呼吸短促或頭昏等不適時,即刻運用隨身型心電圖機上傳心電圖,由資深護理人員監測異常數值並致電,提供所需的護理指導,安排提早回診追蹤、調整用藥。
李先生接受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四個月後,即確診罹患心房震顫。透過穩定服用藥物,症狀獲得改善。醫師表示,心房震顫為最主要發生中風的心臟疾病,平均百人中就有一位罹患心房震顫,隨著年齡增加,罹病比例愈高。心房震顫除了造成病人心悸、胸悶、頭昏等不適,更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腦中風等多項併發症。
洪崇烈表示,過去診療此類型病人的困難點大多在於無法早期或即時判斷病因,以利早期介入治療。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甚至較一般連續24小時霍特心電圖更能成功找出偶發型心房震顫病人,有效進行早期治療。
媒體 |
蘋果日報 |
記者 |
陳威廷 |
日期 |
104年5月7日 |
版面 |
|
標題 |
心電圖遠距監測 揪出心房震顫 |
醫師使用隨身心電圖機記錄心跳變化,確診罹患心房震顫。陳威廷攝
國內平均每百人就有一人罹患心房震顫,此症易導致中風卻難察覺。一名六十一歲的家醫科醫師三年前開車時突感心悸,半年後又復發,但心電圖檢查卻正常,直到接受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發生心悸時立即用心電圖機記錄心跳變化,並回傳醫院,才確診是心房震顫。醫師說,此症好發於七十五歲以上民眾,恐致中風。
逾75歲風險增
收治病例的馬偕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昨說,心房震顫是心臟節律異常最常見的疾病,七十五歲以上是高危群,較四十五歲以下者風險高出四倍,恐導致心臟內血栓,引發中風。
洪指,此症發作時會覺得心臟一直跳,但因時間短、間隔長,僅在心悸時才能抓得到罹病訊號,據國外統計,平均追蹤七個月才能確診。因此他讓患者用馬偕開發的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當心悸時立即用隨身的心電圖機記錄心跳變化並上傳,四個月後揪出病因。
洪說,心電圖遠距照護健保未給付,接受監測每次一個月,須自費三千元,找出病因後,可用藥控制心律。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健龍說,該院有提供心電圖遠距照護服務,若確診為心房震顫,會再評估中風風險,必要時給予抗凝血劑。
心房震顫小檔案
★成因:原因不明
★發生率:
.台灣平均每100人有1人罹患此症
.好發於75歲以上長者
★症狀:會突然感到心臟劇烈跳動
★預防:目前沒有方法
★治療:
.用藥控制心律
.若研判中風機率高,可使用抗凝血劑
資料來源:洪崇烈醫師
媒體 |
中廣新聞網 |
記者 |
黃仲丘 |
日期 |
104年5月6日 |
版面 |
|
標題 |
心律不整發作三年 靠雲端才發現 |
一名男子開車經過台北橋突然「心房顫動」發作,持續10秒,差點撞車。但是前往檢查,心電圖顯示一切正常。直到使用穿戴式雲端監測系統,才發現他有心房顫動。醫師表示,心房顫動如果沒有妥善治療,一年內中風的機率高達3%到8%,更嚴重還會導致心臟衰竭、腦中風。
61歲的李先生,有心房顫動的症狀,在過去三年內,大約半年就發作一次。第一次發作時他正在開車,突然出現心跳加速、呼吸不順的症狀,差點撞上旁邊的護欄。但是前往檢查,心電圖卻一切正常。之後第二次發作的時間長達15分鐘,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直到使用穿戴式的雲端監測系統,才發現他有心房顫動。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崇烈說:「有時候病患會在好幾個月甚至到半年,在過去的文獻裡面甚至會高達9個月的時間才會發作典型的一次。其它的發作都是相當短暫,所以等到病患到急診就醫的時候,通常心律不整的情況已經改善,所以無法看到當時的情境,藉由遠距的方式,病患可以隨身攜帶,或是穿戴這樣的一個裝置,能夠在發作的當下,及時的將資料傳輸到醫療機構。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突破。」
洪崇烈表示,心房顫動如果沒有妥善治療,一年內中風的機率高達3%到8%。目前遠距照護服務的使用對象包括70歲以上的年長者、曾經發生心悸、暈厥、或胸口不適、工作壓力大,過有長期菸酒習慣者;還有曾經因為急重症做過心血管手術治療,需要暫時性監測居家心律的民眾。
洪崇烈指出,傳統的霍特心電圖機必須連續穿帶24小時才能得到比較準確的測量數值,雲端監測系統藉由即時上傳發病時的數據,更能夠有效診斷病情。馬偕醫院2013年啟用後,服務個案已經超過600位,近5成能夠檢測異常,當中一成的心房顫動患者,因此得到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