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團隊將帶傷友挑戰稜線 「試試看」才知道
八仙塵爆事件滿3週年,收治最多傷者的馬偕紀念醫院事發當晚即收治83人,由於馬偕燙傷團隊復健成效顯著,陸續另有外院傷友來院追蹤及復健,總計醫治的傷友達122名,目前已近百名(約8成)個案回歸社會。擁有30年燒燙傷臨床經驗的馬偕紀念醫院外科部主任董光義觀察,嚴重燒燙傷病人平均需3至5年才能回到原有的生活,塵爆這群孩子年紀輕,加上醫療團隊在三個月的急性期即介入復健,使得整體回歸進度超前許多。
不離不棄!馬偕燙傷復健聯合門診凝聚傷友向心力
三年來,馬偕紀念醫院照顧塵爆傷者的腳步從未間斷,為凝聚傷友向心力並給予醫療及心理支持,每週三「燙傷復健聯合門診」擴大為全天候門診,由整形外科、復健科、社工師及護理師共同追蹤傷者近況及醫療需要。現階段傷友的手術需求主要為調整關節活動精細度及臉部疤痕雷射,透過聯合門診的追蹤,馬偕團隊能針對傷友回歸學校及職場後的需要,擬訂進一步的治療計畫。
馬偕紀念醫院燙傷中心主任游家孟分享,燒燙傷疤痕跟個人體質十分相關,有些傷友是肥厚型疤痕,就像厚片吐司貼在皮膚上,疤痕攣縮的速度總是比鬆開快,傷友得花加倍的耐心及努力才能趕上復健進度,期間特別需要團隊的心理支持與醫療協助,必要時透過手術鬆動疤痕,改善關節活動度。而考量回歸社會需要面對的心理調適,臉部疤痕較明顯的傷友,游家孟也會視情況安排雷射手術。
21歲的侃霖在塵爆事件遭受體表面積60%的二到三度燒傷,經過兩年的復健順利回歸校園,繼續喜愛的烹飪學業,但是上烘焙課時總是困難重重,因為受損韌帶導致手指彎曲,無法流利操作鍋具跟器械。經過聯合門診評估,其手指韌帶有開刀必要性,主治醫師給了侃霖「回家功課」,包括手部關節活動度好、勤加按摩使疤痕柔軟、被動運動時手指能夠伸直等條件滿足時才能開刀。經過半年的努力,侃霖終於安排在塵爆三週年的當天住院,準備往夢想之路更進一步。
傷友回歸社會的心理調適 需要你我多給一些空間跟機會
塵爆傷者的年齡層介於青少年到壯年間,回歸社會時需要處理疤痕認同、交友挫折、他人異樣眼光及對待的心理調適問題,除了仰賴醫療團隊的協助外,更需要大眾多給傷友一些空間跟機會。
馬偕八仙塵爆個管師也是社工師的呂碧漪表示,每逢週三聯合門診結束後,總是會有幾個塵爆個案留下來與她聊天對話,一談就是兩三個小時,曾有傷友無奈地說,明明自己已經「好手好腳」,但公司同事總是不敢讓他搬重物,或是希望傷友負責義賣業務,用露出壓力衣的雙手打悲情牌刺激買氣等,讓傷友只能把眼淚往肚裡吞。
馬偕團隊領隊登北得拉曼聖山稜線 鼓舞傷友勇敢「試試看」
塵爆事件滿週年時,馬偕團隊為傷友舉辦淡水路跑活動,在細雨中完成4公里目標,寫下燦爛一頁;去年七月,馬偕團隊帶領傷友挑戰合歡山主峰,希望藉著「百岳入袋」的概念,幫助孩子們找回更多的自信;今年,馬偕團隊預計以兩天一夜行程安排登上北得拉曼巨木步道,呂碧漪解釋,北德拉曼山除了是泰雅族的「聖山」,也有「試試看」的寓意,鼓勵傷友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都要抱持勇敢試試看的心情,也不要忘記馬偕團隊在背後永遠的支持。
↑20160521塵爆傷友淡水路跑大合影
↑20170703馬偕塵爆傷者登合歡山主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