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醫學科
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特色是心臟快速而不規則的跳動。心房顫動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包括心悸,呼吸困難,疲倦,胸痛,頭痛或暈眩。心房顫動的發生率及盛行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幅增加,而心房顫動本身的疾病進展和其所帶來的併發症會也越來越大。台灣人的心房顫動總體盛行率為男性1.4%和女性0.7%。一份台灣整體醫院的數據分析顯示在住院患者中,男性(每十萬人中137人)比女性(十萬人中137人)有更高的心房顫動年發生率。心房顫動患者通常有多重心血管共病,例如20-30%有心衰竭,60-70%有高血壓,20-30%有第二型糖尿病,而先前發生過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機率又更高了。在台灣,單純地心房顫動而沒有其它心血管共病的盛行率僅約只有3%。
心房顫動可分為為陣發性心房顫動,持續性心房顫動,連續性心房顫動及永久性心房顫動。陣發性的定義為心房顫動大於 2次發作且在7天內自發終止。持續性的定義為心房顫動超過7天。連續性的定義為心房顫動持續時間超過一年。永久性心房顫動的定義為連續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和其醫師都已能接受目前病況而不再考慮接受進一步的心臟整流術治療。
心房顫動的診斷,除了病史詢問和身體理學檢查外,主要是由心電圖或攜帶式24小時心電圖的判讀。故在年齡大於六十五歲的長者,有不明原因所導致之心悸,呼吸困難,疲勞等症狀,或是摸自己的脈搏發現有不規則的跳動,建議長者能到醫院檢查進行。
在過去的十年,許多創新的進步,例如預測中風和出血事件的評分系統,引入非維生素K拮抗劑口服抗凝藥來預防心房顫動所產生血栓相關之不良事件,及心導管電燒手術。這對身為亞洲人的我們是一項很大的福音,因非維生素K拮抗劑口服抗凝藥不僅能降低心房顫動所帶來缺血性中風的機率,更能降低使用抗凝藥所造成的出血。期待透過醫學的進步及民眾對心房顫動的了解,能帶來降低心房顫動的併發症,增強健康福祉。
----------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外科加護病房劉彥佑醫師 2020年8月19日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