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胃術後症候群

3825    
TAGS

胃術後症候群衛教單張QRCODE

【胃術後症候群】

一般外科 劉建良 醫師

胃癌是國人相當常見的癌症,而胃癌的治療主要是靠手術,將胃部份或全部切除。消化性潰瘍也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二、三十年前抗潰瘍藥物尚不發達時,這類病人也常需做胃部手術;即使目前抗潰瘍藥物相當發達,仍免不了有一些消化性潰瘍的病人需要接受手術。所以胃部手術,可說是一般外科相當常見的手術。

一般胃部手術大致可分成兩大類:胃切除術與迷走神經切除術,後者主要是用來治療消化性潰瘍,前者則可用來治療各種良、惡性的胃部疾病。不論原來的疾病是良性還是惡性,大部分做過胃部手術的人都適應得不錯,對日常生活、飲食並無太大的影響;但也有不少病人,卻免不了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後遺症,導致日常生活、飲食的不適與不便。這一些胃部手術後可能造成的後遺症,我們統稱為「胃術後症候群」,或是「胃切除後症候群」。

「胃術後症候群」的成因很多,主要有:胃容積變小,進食時胃部弛張不良,進食後胃部肌肉收縮不良,幽門的機能被破壞等等。不同的術式、不同的成因,所可能造成的症狀不盡相同;所以「胃術後症候群」這個大群組裡,還包括了許多不同的「症候群」。

「傾倒症候群」是因胃容量變小、幽門機能喪失,吃進去的食物很快地進到腸子,使得血管內的水分大量滲入腸腔,導致腹漲、腹絞痛、噁心、嘔吐與腹瀉等腹部的症狀;而且還會伴隨盜汗、虛脫、頭暈、潮紅與心悸等全身性症狀。另外有一種較少見的「晚發性傾倒症候群」,則是因血糖、胰島素的急速變化所引起的,只有全身性症狀,而無腹部的症狀。「傾倒症候群」的治療主要是靠調節飲食習慣,包括少量多餐、進食三十分後才喝湯或飲水、避免攝取醣份濃度過高的食物等。某些藥物也可能有幫助,只有很少數病人需要再度手術。

「早飽症候群」又稱為「小殘胃症候群」,是因為胃容積變小,而且進食時弛張不良,使得胃所能接受食物的容量太少,導致稍一進食就覺得飽了,還會併有上腹疼痛、嘔吐等症狀。治療主要也是靠飲食習慣的改變﹝要少量多餐﹞,並補充維他命、鐵劑與消化劑等,以免因長期進食不足,而造成營養不良。

「慢性胃肌無力」或「慢性胃滯留」,則是因為胃壁肌肉收縮蠕動不良,導致吃進去的食物無法順利排空,長久積在胃部,造成腹漲、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治療可先嘗試流質飲食,並使用一些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如果無效,就須考慮再次手術。

「鹼性逆流性胃炎」則是因為幽門機能被破壞,使得膽汁逆流到胃部,造成胃粘膜的傷害,而導致上腹部灼熱、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治療可嘗試一些能吸附膽鹽的藥物,但常無效;如果症狀太嚴重,則須再次手術。

「迷走神經切除後腹瀉」則是因為迷走神經切除後,胃、腸蠕動失調所引起的。治療主要靠調節飲食,減少流質的攝取量,盡量攝取容易消化的食物。也可服用一些抑制胃腸蠕動,或抗腹瀉的藥物。

總之,胃部手術之後,有時免不了會有一些不適;但是經由飲食習慣的改變,與一些藥物的幫助,常常就可獲得改善。只有症狀嚴重,經過一段時間仍無法改善時,才需手術治療。但是,另外有些後遺症,如「輸入迴路症候群」則需儘早手術才好。


(下一篇:胃的基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