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馬偕紀念醫院外科百年史= 100 years history of surgery at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
作者 |
梁妃儀, 董光義, 劉滄柏著 |
出版機構 |
董光義 |
出版版次 |
初版 |
圖書類號 |
419.333 |
主題標題 |
馬偕紀念醫院; 外科 |
劉建良序 馬偕紀念醫院第20任院長 2019.12.25
創新突破,邁向卓越
因著加拿大籍宣教師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 1872年來台展開傳道與醫療服務,與美國籍馬偕船長遺孀奉獻,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滬尾偕醫 館」於1880年啟用,歷經32年後中山北路現址的「馬偕紀念醫院」於1912年遷址 落成(原大樓現已拆除改建為「平安樓)至今,馬偕博士來台已近150年,2020年馬偕紀念醫院即將慶祝140週年,馬偕的外科發展也超過了100年的歷史。
回顧整個馬偕外科發展史,筆路藍縷,有許多前輩的苦心經營奠立基礎,也有許多後起之秀不斷投入逐漸成長茁壯。我們曾經創下很多台灣第一的紀錄,包括:
1966年首創小兒麻痺重建中心,
1968年籌款關懷兔唇兒童醫療,
1982年內湖煤礦災變,馬偕同仁深入地下1,180公尺摸索救人,此種醫療 奉獻的精神,被譽為「馬偕醫院模式」,
1988年成立「兒童燙傷基金會」,1994年創立國內首座燙傷示範病房,
2015年八仙樂園粉塵爆事件,馬偕台北、淡水兩院區收治病人數全國第 一,後續復健工作全國最佳,獲得主管機關頒獎。
這期間骨科、泌尿科接連分出獨立發展,胸腔心臟血管外科也分科為胸腔 外科與心臟血管外科各自茁壯,近年更成立了外傷科加速外傷病人的診療時效。
經過這些歷史之後,今天我們要思索的課題是:未來我們要如何走在外科 診療的先端,創新突破,為下一個百年的後輩們立下更穩固卓越的基礎,更上 層樓再創新局。
寄望本書的出刊能讓年輕一輩的馬偕外科成員有所啟發,兢兢業業走過馬 借外科之路,為後輩留下優雅美善的足跡。
願上帝賜福馬偕紀念醫院,賜福馬偕外科,賜福每一位參與其中的馬偕外 科人,也賜福我們的家人。
董光義 馬偕紀念醫院外科部部長 序 2020
1986年,我與劉柏醫師一同進入馬偕紀念醫院擔任外科第一年在合 師,當時正值整個醫院發展最快速的階段,招收的外科住院醫師人數激增, 們那一年是連續幾年高峰的第一屆。當時的馬偕朝氣蓬勃,院內有很強的向心 力,氣氛與文化都迥異於其他醫院,員工間相處和諧,醫病關係也比較足。 其整個外科部就像一個大家庭,師長對學生真的是認真教學,同事的相信 同手足,所以我們樂於在此服務,一眨眼三十多年就過去了。
這三十年是馬偕醫院變化最快、最多的時期,一方面是醫學的知義與技術 突飛猛進,另一方面是外在環境如政策、法規等的變革,醫院經營必須面的 問題更複雜,而醫師的專業內涵與角色也必須與時俱進。其中外科的挑戰特別 最變,但我可以很驕傲並肯定地說,我們馬偕醫院尤其是外科部,現在依然保 持著很好的工作氣氛,老師都很樂於教學,醫師間願意互相合作,與其他學 心相對競爭的環境很不一樣,這就是馬偕外科代代相傳與形型的文化。
馬偕如何成就了今日的樣貌,不是單靠天時、地利、人和的後這,更 數前人不斷突破各種瓶頸的奮鬥與心血。這一路的艱辛歷史,現在年的三年 都已經不知道,但我們這一代身為新、舊世代之間的連結,「傳言,必定是我們 的使命,這就是本書的源起。其實十年前劉柏醫師就提出接寫外科百年交的 構想,我一直都認同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於是2014年我接任外部長 後,決心在任內完成這項在旁人眼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2017年我們以「個人」的名義發起,以「個人捐款的方式募集所高三寶: 我們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樂於承擔。過程中獲得許多人的或受 協助,尤其是多位已退休或早就離開馬偕之師長對本書展現的熱情令人感到 也感謝梁妃儀小姐兩年多的努力。其實本書原計畫於今年初就要出版,但因 溪肺炎疫情的影誉而搁置,期間收到許多關心的詢問,讓大家寺, 呼萬喚始出來的《馬偕紀念醫院外科百年史》,不只承載著我們的共同信'是 中更蕴含著我們對馬偕醫院最最深切的期許與祝福。
配給過去、現在、未來,在這裡一起努力工作、奉生命的向人 家人。
目錄
邱文達序 吳再成序 林秋華序 王德錦序 劉建良序 董光義序
通史篇
戰後重生的馬偕紀念醫院 (1945-1960)
人事異動頻仍,年輕基督徒醫師加入
正式設立外科,啟動醫院重建計畫
夏禮文成功凝聚全院向心力
羅慧夫時代:帶領馬偕紀念醫院現代化 (1960-1976)
初生之犢不畏虎:「少年」院長羅慧夫
母會「美國歸正教會」一路力挺
施行美式的現代化管理
院務蓬勃發展,興建淡水分院
離開的真相
好又盡忠的僕人,用愛補人間殘缺
吳再成時代:凝聚共識,開創新局 (1976-1992)
存廢的歷史關頭
分期自力重建計畫
實踐基督教醫院的精神獲得社會肯定
病歷管理制度的建立與施行
支援偏遠醫療,成立台東分院
馬偕博士精神的傳承與發揚光大
分科篇
89 一般外科發展史
90 美日系統的新舊交替
93 戴德華顧問與紅、綠組
97小而溫馨的醫院
102 淡水分院開幕,充滿創新活力
105 克服信心危機,實力備受肯定
108 重新承攬勞保業務,財務問題起死回生
111 發展新領域:乳房外科與周邊血管外科
115 馬偕外科的黃金年代再現
120 成立台東分院,實踐馬偕精神
124制度改變與時代轉換的過渡期
127 乳房外科漸成顯學,建立乳癌醫療團隊
132 發展器官移植的漫漫長路
135 跌跌撞撞、漸入佳境的肝臟移植
139 新世紀的新思維,強化學術研究能力
142 因應醫院評鑑成立「外傷科」,加強重難症醫療服
145 人力與空間成未來持續發展的關鍵
157 整形外科發展史
158 全台第一個唇顎裂治療中心與燙傷病房
163 多方延攬人才,陣容全台第一
167 撫遠街爆炸案後重拾信心,進入顯微手術的新時代
173 人才濟濟,再創高峰
176 開業風潮起,大將紛紛出走
178 「兒童燙傷基金會」成立,提升燒燙傷醫療品質
183 全國矚目的拔河斷臂事件,升格醫學中心後的挑戰
186 八仙塵爆事件再現光榮傳統
195 期待年輕醫師以創意突破困局
203 小兒外科發展史
204 小兒外科成立的推手
207 名師出高徒
210 一人的小兒外科,開啟聯合照顧模式
213 與國際同步的實力
215病人數全台第一
217成為小兒泌尿的重鎮
220 國內小兒外科腹腔鏡手術的先驅
225對新科技的省思,將病人放在第一位
227最重要的左右手:小兒科與專科護理師
231 人力斷層與傳承危機
239 大腸直腸外科發展史
240 台灣大腸直腸外科的先驅
244 被指定的接班人,不情願的廖化
247 歷經起落,終歸平穩
251 傳承美式訓練,積極國際交流
256 中生代接班,手術大躍進
259 大腸癌發生率增加,大腸直腸外科由黑翻紅
263 培養年輕醫師,掌握最新技術
266 建立正確觀念,提供多元選擇
273 神經外科發展史
274 台灣神經外科的大家長
278 從無到有,培育人才
282 神經外科醫師的特質與傳承
287 神經外科的進展與挑戰
290 擴充人力,加入新血
295 胸腔心臟血管外科發展史
296 台灣第一位心臟血管外科專科醫師
298 從零開始建立馬偕胸腔心臟血管外科
303 生死一瞬間,挑戰心臟移植
306 美式作風,視病猶親
309 充滿個人色彩的胸腔心臟血管外科
315 心臟血管外科發展史
316 心臟血管外科獨立後的新時代
318 技術創新,逐步成長
321 複雜度高的先天性小兒心臟手術
324 發展分院業務,成立周邊血管中心
327 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 體外循環師
330 微創手術的新時代:發展主動脈支架與達文西 械手臂手術
334 周邊血管外科如日中天,內外科將成競合關係
336 完整醫療的課題:小兒與心臟移植
339 未來的困境:人力與DRG
347 胸腔外科發展史
348 為發展胸腔外科求才若渴
351 馬偕獨特的傳承加上正胸外的實力
354 第一位住院醫師的見證
357 人力稍增開始支援分院業務
360 發展內視鏡手術後來居上
364 壯大團隊,技術領先
368 業績持續成長,未來發展可期
375 骨科發展史
376 「慧眼識俊雄,留下骨科的種籽
379 自立自強,另闢蹊徑
381 貴人相助,脫胎換骨
383 快速成長的1980年代
387 開始規劃次專科的發展
389 完成骨科獨立的歷史任務
392 馬偕之光:成功研發適合國人的新型人工膝關節
395 健全八個次專科的最高規格
397 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維持影響力
403 泌尿科發展史
404 以TURP打響名號
406 早早與馬偕結下不解之緣
410 人事穩定,門診量攀升
413 以PCNL再領風騷
417 體外震波碎石技術出現,徹底改變泌尿科的樣貌
420 順應時代潮流,泌尿科獨立
424 年輕一代接班,邁入新世紀